差点擦身而过的艺术祭

每次都只是路过,重来没有什么机会好好的看看怡保。 藉着工作的方便我总算在去年真正的在怡保待了三天,而且第一次来不是先去那些人气很旺的二奶巷,反而是在怡保的老街逛了一整天。

知道哪里是”羅朗必支地嗎”吗? 好不容易才理解是马来文读音“Lorong Bijih Timah”就是锡米巷了。半世纪以前热闹非凡的老街,经营着各式各样的生意,怡保的老街和大马很多地方的老街没有太大的不一样,都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慢慢凋零的老巷,但是这次的深度拜访碰巧的遇到了八九月的怡保艺术祭。艺术祭就那么短短的一个月,就这样被我遇上了。 可惜的是一直到九月份为止,半岛还是保持西南季候风的季节,空气依然干燥闷热。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的行程异常的吃力,怡保的朋友不准我在老街开车,我们几乎徒步走完了好几条老街区,那种汗流浃背的感觉,确实不好受。这也没办法,因为她坚持着要用每一步脚印去换取老街里的每一个故事。就这样拍了很多照片也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整理。

怡保的艺术祭由锡米巷文创空间主催,据说是大马一位非常重量级的艺术家黄汉强负责担任艺术总监及策展人。马来西亚的艺术工作者其实不少,配合了很多的艺术机构,在怡保锡米巷的老店前后甚至老店里设置了很多艺术品。 我羡慕怡保有这么一个机构愿意赞助并承办这样的艺术文创活动。走在老街里,感受着新兴艺术工作者要表达的抽象式的美感,配合老店屋的斑斓痕迹,呈现另一种风格的新旧交替的融合。我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抹掉那岁月的痕迹,老街还是老街。

我们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慢慢的观赏完所有的作品,毕竟那天我还算蛮幸运的,因为不是周日的关系,所以没有太多的人流,几乎只有我和朋友两人在寂静的陪伴下逛老街,仅只有因为走过而被干扰的鸽子吵吵嚷嚷飞起的声音,让我可以在很自然的体会这些来自全马各地艺术工作者的作品,那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需要亲临现场才能够体会。世间一切所有的自然都是最美的,而那些经过了岁月的摧残而留下来的痕迹,就好象那些老店屋一样,慢慢的回归自然。就在那夹在岁月痕迹里的老巷子里一件件用自然材料架构而成的艺术品,也体现了一种自由憧憬的美。

小巷裡飄出來的芋頭飯香

每一天的早上,峇株吧轄的老街除了靠近老巴剎一代的布店街或打鐵街,一般都是比較寧靜的,可是就在接壤著仁弄接與日本街的中間的一條小巷,在大清早的時候就異常的熱鬧。如果要提起尋找它的地標只要提起峇株吧轄的華僑銀行的後巷,我想峇株人都知曉在哪裡了。小巷裡有著很多都市人看不到的驚喜,一個個用铝罐做成的小风车吸,大大小小有飞机型的也有花朵型的铝罐风车。在清晨微风的吹拂下转动着,让整个陈旧的巷子变得很热闹。

在這條小巷裡有著很多峇株人尋找的老味道。這裡有著一檔沒有招牌的芋頭飯,也是很多老饕每天早上9點前排隊打包的早餐。如果從仁弄街進入巷口,第一檔是一個專門售賣豆花及豆奶的檔子,然後就可以看到另一檔就依付在角頭店屋專賣芋頭飯檔口了。 就這樣一個飯鍋和幾個鐵盤子,里面摆放着大葱蛋,炸鱼饼,炸豆支就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幾樣小菜,飯鍋旁邊擺了一锅滷肉里面隱隱約約看到滷蛋的踪迹,芋頭飯的阿姨和大叔每天幾乎都是在九點多就賣完收檔了。

第一次吃到芋头饭的时候,是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妈妈的芋头饭很朴实,但是却也很丰富,除了芋头以外,葱油,虾米,酱油,有时候妈妈还会放很多我小时候不喜欢吃的香菇下去,所以妈妈的芋头饭一点也不马虎。香喷喷的芋头饭对我们家来说是配菜也是主菜,有了芋头饭家里就不会再添加什么菜了。回到家看看饭桌如果是空空的,心里也有数,今晚饭锅里应该是满满的芋头饭了。 而小小年纪的我,芋头饭除了好吃以外,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拎着饭碗一面看电视一面吃。有时候妈妈的芋头煮了太久,芋头碎在饭里面,也不太容易吃到整粒的芋头粒,但是这样的芋头饭吃起来反而更香。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芋头饭并不简单,峇株吧辖人吃肉骨茶或滷肉猪什汤時都必須陪著芋頭飯,峇株的经济面摊也习惯卖芋头饭,有些摊子的芋头饭甚至有感喧宾夺主,说是吃猪什汤,但是吃不到芋头饭反而会让我整个饭局闷闷不乐。講到這裡我們有感小巷的芋頭飯可以說是獨當一面了。他的芋頭飯在每一天的清晨開襠,芋頭經過油炸之後才放進飯裡加醬油煮,芋头被爆香之后随着饭香在清晨的后巷里四溢散开,总是诱惑着每一个经过的路人。 阿姨的芋头饭很简单,没有葱油,没有香菇,更没有虾米。 单纯的芋头,就已经让我们吃得很过瘾。最讓我們感到溫馨的是 阿姨的价钱一直以来都很便宜。我喜欢打包芋头饭然后去到旧巴士车站的咖啡档再点一杯咖啡乌,让芋头饭慢慢的填补我清晨的空虚,我总爱用那参巴辣椒与芋头饭搅拌在一起,就在浓浓的饭香里混合了刺激的元素,有时候滷蛋,有时候大葱蛋。 这么多年了,有些味道不需要解释,它懂我就好。

Hello world!

这个蚂蚁窝刚设立起来!

村民们快来打打气吧!

给予新村民的一个提点:不妨先来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 😉